典當行在世界多個國家盛行過,不同的國家、不同的時期對典當的定義也不盡相同。但是典當文化最長遠的莫過于中華古國的“當鋪”,當鋪的歷史悠久,見諸于文字資料的記載迄今已超過一千五百年。
早在漢朝的時候,就出現了典當的行為,直到南北朝時才出現了具有商業意義上的“當鋪”。歷經唐宋元朝,不同的朝代叫法名稱也不一樣,直到了明清典當業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,稱呼上才有了“當鋪”、“典當”、“質典”、“押當鋪”、“小押(典)”等名稱相繼出現。明代典當業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,大量的商人資本、民間經營涌現,并進一步出現了山西、福建、安徽等地域性典當業行幫。其中聞名中外的安徽典幫影響最大,并最早出現了徽幫和“朝奉”,由于徽州幫當商向全國各地的擴張,“朝奉”逐漸變成了各地典當業經理人的通稱。
到了清代的典當業更是如日中天,出現了皇當、官當和民當三足鼎立的極盛景象,典商與鹽商、木商一同成為顯赫一時的三大行業。到乾隆嘉慶盛世時期,當鋪的發展達到頂峰,乾嘉年間當鋪的數量與分布,據香港學者羅炳錦研究統計,乾隆十八年(1753年)增加到18075家,嘉靖十七年(1812年)發展到23139座。僅北京城內的當鋪乾隆九年(1744年)就達到了600—700家。乾隆皇帝就曾賜予給第六子永瑢一座4萬兩資金的皇家當鋪。官當更是盛行,著名的乾隆朝大學士和珅自己就擁有當鋪七十五座。民當的代表最著名的要數紅頂徽商胡雪巖,他在安徽、浙江、江蘇、湖北等省開設的當鋪多達26家。
典當業到了清末民初時期,情勢卻急轉直下。由于社會動蕩不安,貨幣混亂,典當業自然萎縮。加上西方現代銀行業進入我國,典當業在競爭中全行業虧損,業務量一落千丈,鋪面紛紛關張。到了1930年,全國當鋪總數只有4500家,比清朝最鼎盛時期銳減了80%。
1949年我國建國后,典當業被視為剝削人民的活動,而且涉及官商勾結被禁止,典當業完全停頓。隨著老一代的當鋪消亡,傳統的典當鑒定手藝,一些好的典當文化失去了傳承,大部分沒有延續下來。直到1987年后,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大陸的第一家典當行掛牌成立。1992年底北京第一家典當行開始試營業。1993年中國第一部典當學專著《中國典當學》出版
相關閱讀
高新店:科技五路CLASS國際公司B座903
中貿店:南稍門十字中貿廣場美食街3樓北頭
大都薈店:科技路305號西安大都薈南廣場5號樓1層